让生命之树扎根祖国大地——记随县道教协会会长彭曌阿龙

“您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让我们的梦想得以发芽开花;您点燃了一盏微弱的灯,却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您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让我们敢于向命运打响抗争的那一枪。为道义修行,为教育先行,您是天边闪闪的红星。”这是三名大学生写给彭曌阿龙的信。

在统一战线上有那么一群人,虽然他们没有创下彪炳千秋、永载史册的丰功伟绩,也没有写下穿山越海、经天纬地的壮丽传奇,但他们的名字发光发热,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的精神震撼人心。随县道教协会会长彭曌阿龙,就是那千千万万中的一个。

众生心系天下事,“位卑未敢忘国忧”,他始终保持着忠诚无私的爱国精神,时刻将党和国家放在心里。2016年,彭曌阿龙得知随县均川镇的三名贫困学生考上大学,但学费成了难题,他当即许诺资助其中学费金额最高的一名学生。但当得知另外两名学生的学费迟迟无法解决时,他犹豫了。如果资助三名学生,压力太大,可他实在不忍心让孩子们没有书读。经过慎重考虑,彭曌阿龙决定担负起这三名学生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哪怕自己苦一点、累一点,看到孩子能继续读书他就高兴。大学毕业时,这三名学生送来喜讯:他们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彭曌阿龙决定继续为他们的学业提供帮助,并寄语:“好好学习,不断进步,将来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孩子们曾想亲自向他表示感谢,但他不愿孩子们辛苦跋涉,婉拒了他们的好意。每年春节,他担心孩子会觉得孤单,都会前去看望,并邀请他们一起过春节。

谈到为什么会关注教育领域,彭曌阿龙说:“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载人空间站的建成;从杂交水稻的突破,到新冠疫苗的研发……无一不说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我限于个人能力,无法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出力,但希望自己的行动能为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才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事业当中,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科技是国家的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以均川镇的三名孩子为起点,彭曌阿龙开启了以“关注教育”为主题的公益慈善之路,每年都会向数名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方面的物质帮助;尤其加强与其他协会组织的交流,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帮助,为民族团结助力。2021年,恰逢建党100周年,回想起风云激荡的百年历史征程,彭曌阿龙感慨万千。为了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革命先烈致敬,他带领开展“关注教育·助学捐赠”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特别活动,资助100名贫困学子。身边的人受到他的感召,也陆续加入到公益慈善活动中。几年来,不论寒夏酷暑、刮风下雨,他都如同大树一般扎根大地,为这些学子擎起一片天地。即使清贫如许,心中却有嘹亮的号角,时刻吹响着强国梦的旋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他始终保持着奋勇担当的攻关精神。2019年,党和政府释放减贫新信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彭曌阿龙带领随州大洪山玄靈院先后对随州市大洪山风景名胜区115户低保户、贫困户实行困难帮扶。通过实地走访,彭曌阿龙穿行在家乡蜿蜒曲折的每一条小道上,让脚上沾满泥土,记录下时代最美的风景。在他心里,脱贫攻坚不只是党和国家的事,更是每个人的事,作为统战一员,要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要奋勇拼搏、甘于担当,不计“功成”之名,但出“功成”之力。

在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彭曌阿龙除了为稳固脱贫基础下功夫,还开始关注早已蓄势待发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利用当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有机大米”。在每次需要采购物资的时候,彭曌阿龙都优先采用家乡的大米。在产业发展需要人手的农忙时节,他不仅帮忙物色适合的人员,还身体力行投入到实际劳动中,和村民们一起下田翻地、播种。在他眼里,“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依托稳健的特色产业,大家有事做了,也有钱挣了,这不仅可以帮助已经脱贫的群众增强抵抗返贫风险的能力,还能全面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

此外,他在工作的地方设立宣传板,向人们普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等等;向家乡有技艺的老人学习“川剧变脸”绝技,解决了老人担心传统文化无人继承的后顾之忧,带领志愿者清理河道垃圾……在他看来,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一个都不能少,“五个振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脱贫不是终点,是新奋斗的起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彭曌阿龙时时刻刻都在告诫自己,新征程任重道远,要奋勇担当、敢闯敢干,努力攻破一个个困难和一道道关卡。这份坚守的责任和使命,化成历久弥坚的信念感,督使他不断前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始终保持着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庚子春节,疫袭荆楚,那是一场不见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殊死战斗。时至今日,彭曌阿龙仍然无法忘记当时湖北告急、武汉告急的严峻形势。彭曌阿龙的家乡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在疫情初期,他带领随州大洪山玄靈院迅速响应宗教界“双暂停一延迟”措施;同时积极学习关于防疫的科学知识,引导身边的人理智防疫,不信谣不传谣。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他呼吁大家尽量不要前往疫情重灾区,自己却义无反顾地冲进前线,加入随州市志愿者联合会,为一线的抗疫人员做后勤保障。忙得焦头烂额是常有的事情,在寒冷的冬日衣裳也会被汗水浸湿,实在太累了就在防控区的椅子上草草打盹……可每当有需要时,他总是冲在最前方。在被问到冒疫奔忙于街头巷尾有没有害怕时,彭曌阿龙说:“那时候没有时间害怕,想着千千万万的医务人员日夜值守、不计其数的基层工作人员冲锋陷阵,数不胜数的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奋力攻关……迫切地希望自己多出一份力、多做一些贡献”。

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他经过多方筹集,向湖北省道教协会捐赠了3000斤有机大米,对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和随州市全市登记在册的宫观共捐赠有机大米2000余斤和其他生活物资。此外,考虑到多数父母疫情期间收入降低,玄靈院资助了长岗镇、环潭镇等地区的12名学生。面对疫情,谁都没有退缩,团结一心、共同战疫。他觉得钟南山院士说的那句“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中国本来就是很英雄的国家”真好。当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时,有群众前来对他表示感谢,他却连连谢绝,用寥寥数语将自己定义为“微不足道的一员”。他认为其他人都是抗疫英雄,唯独忽略了他自己。

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哪里最苦最累就出现在哪里,这是彭曌阿龙给自己定下的守则,他乐于奉献、甘于奉献。从2016年开始,他每年都去慰问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并定期抽时间去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到节日祝福,小到清理垃圾。他常说自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哪里搬。家乡一位受过他帮助的退伍军人说:“他和我们是同一类人,只要党和国家需要,就能奉献一切。”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统一战线因党而生,伴党而行。作为统战成员,要始终保持忠诚的爱党爱国精神和人民情怀,勇于攻关、甘于奉献。民族复兴的道路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新的伟大征程上,要牢牢把握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编辑:程 玲

责编:陈秋凡

审核:吕小磊